MID-AUTUMN DAY
2017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五。在中国,这是万家团聚的中秋佳节。而在肯尼亚的埃尔多雷特,作为莫伊大学孔子学院的志愿者,我们正以自己的方式,在肯尼亚的学生心中,升一轮中国的中秋月。
志愿者李一冉(左)、武琼琳(右)悬挂中国结
志愿者武琼琳(左)、周思佳(右)摆放月饼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的一个重头戏,不仅承载了中国文化,更包裹着浓浓温情。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如何将中国人传统的“家”的理念和情怀泛化,让肯尼亚的学生更好地接受“月圆人圆”的美好愿景,成了我们思考的核心。经过深入的探讨后,我们最终将整个中秋活动分为了知识储备、技能练习、感悟体会,三个递进的阶段,让学生一层一层拨开中秋的神秘面纱,最终品尝到团圆的甜美。
根据安排,我们将活动的每个阶段都设置成摊位的形式。三个阶段所对应的摊位分别是:
一、知识储备:中秋问答
二、技能练习:软笔书法
三、感悟体会:月饼品尝
10月4日的上午,我们一行七人早早从家中赶到了莫伊大学的主校区,一到学生活动中心内的舞台上,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布置工作。终于在中午12点整,我们的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我们的活动要求学生需依次完成中秋问答和软笔书法,均得到志愿者的通关签章后,方可凭签章在月饼品尝摊位领取一份中国进口正宗中秋月饼。
王圆在准备中秋问答摊位
周媛媛在准备软笔书法摊位
武琼琳在准备月饼品尝摊位
在第一个摊位:中秋问答。一个小音箱正播放着王圆亲自录制的英文中秋简介,纯正的口音吸引着来往的学生频频驻足,研究起展板上那些陌生的汉字。一旁的展板边,王圆和姜兆丰两位志愿者正在教学生们读着“中秋节”、“八月十五”、“月饼”等词,并仔细地加以解释。学生们眨着好奇的眼睛,认真地学习。
姜兆丰和王圆在耐心讲解
当学生答对问题,成功通关了第一摊位,便可移步第二摊位:软笔书法。志愿者周媛媛已在此备好了自己书写的样帖和笔墨。楷体的“龍”、“中秋”、“盈月”贴在桌面上,供学生选择,学生遇到无从下笔之处,李一冉便会在一旁一笔一划地教学,帮助学生顺利过关。
一旦学生成功获得了两个关卡的签章就可以在第三个摊位月饼品尝处,获得美味的月饼。看着获得月饼的同学吃得如此香甜,还未通关的同学顿时都燃起了熊熊斗志,很快的,一箱月饼就见了底。
有的学生手上还沾着墨水就兴奋地跑来兑换月饼,有的学生拿着自己刚写的字和刚领到的月饼一边和同学自拍,一边兴奋地用中文说“月饼”,还有更多的学生被这兴奋的气氛吸引,加入了我们的通关活动。
场面一度十分火爆。
现场人山人海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闯关
同学们排队挑选自己想要临写的字
肯尼亚是没有秋天的,我们努力向他们解释那个凋零季节的种种随之而来的乡愁,他们很认真地在听。看着那一张张黝黑的面庞,努力地说着中国话,写着中国字,开心地吃着中国的月饼,顿觉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当他们激动地拉着我们一张一张地合影,有一个念头在我们心中升起:我们的身体里住着我们的祖国,在异国他乡的中秋,原来还可以用这种方式体验“家”的温情。
夜初生,一轮肯尼亚的圆月高挂天际,志愿者们带着一天的疲惫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忆活动中那一张张热切的脸。正仿佛诗句所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异国他乡的圆月下才终于明白:所谓“千里”是怎样的距离,所谓“长久”是怎样的心情!
肯尼亚的中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