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莫伊大学孔子学院
语言文化

中国日报(非洲版)专访莫伊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赵晓临教授

2015-08-14

莫伊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赵晓临教授接受了中国日报(非洲版)记者Lucie Morangi的专访,采访以“汉语项目提升纺织教学—全球第一所以纺织工程及时尚设计为特色的肯尼亚莫伊大学孔子学院”(Program Improves Fabric of Learning: New Confucius Institute at Kenya’s Moi University Is the First Focus on Textile Engineering and Fashion Design)为题刊登在2015年8月14-20日的中国日报上。以下为专访报道的主要内容。 由东华大学与莫伊大学共同建设的莫伊大学孔子学院于2015年3月30日正式揭牌成立。孔院位于肯尼亚埃尔多雷特,是肯尼亚西部的重要城市。作为全球第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孔院,莫伊大学孔子学院不仅肩负着推广汉语教学及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而且致力于帮助肯尼亚提高纺织技术及纺织品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赵院长指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承载着文化,一旦语言通了,文化融合了,两国之间的距离也就缩小了。莫伊孔院不仅是两国沟通的桥梁,也是两国交流纺织技术的重要平台。” 

赵院长在采访中说:“目前肯尼亚相当于二三十年前的中国,肯尼亚的精英们普遍认为中国近三十年经济发展的成效有目共睹,是肯尼亚可以效仿的好范式。学习中国需要建立在了解中国及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可以从汉语课堂开始,学生可以通过与汉语老师的近距离接触,了解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及中国文化的内涵。” 

赵院长在采访中多次谈到孔院老师及志愿者在融入当地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她对肯尼亚学生的肯定。她也注意到了两国的文化差异。首先表现在对时间的态度上,肯尼亚人对时间的“明天性”及政府办事效率的“随心性”让刚到肯尼亚的她工作时不太适应。相比而言,中国人习惯了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对时间有一种特殊的“紧迫感”。肯尼亚文化中对生活纯乐观的态度在中国已经不常见了,这是中国应该向肯尼亚人学习的地方之一。另外,中肯两国青少年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大为不同。中国的青少年生在现代中国,长于良好的物质条件下,对他们父辈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那么深刻的理解;肯尼亚的青少年恰恰相反,他们独立性较强,有一颗迫切改变命运的拼搏之心。因此赵院长认为,两国青少年的交换学习项目值得大力推广,一来可以帮助来肯的中国青少年了解他们父辈是如何努力才得到今日的生活,二来可以帮助肯尼亚青少年了解勤劳、勇于改变后可以取得的成功——正如现在的中国,从而坚定他们不断奋斗的信念,激励他们不断前行。 

两国固然存在文化相异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最重要的就是对于美好未来的渴求。赵院长认为这一共同之处将会激发两国文化的融和,促进两国的深入合作。